9月20日,观众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内了解“田螺1号”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中秋假期,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旅游,“90后”“00后”游客占比接近50%;湖北即将成为中部第5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安徽举办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中部制造”引发关注。
在经济承压的时刻,频频传来的好消息,凸显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区正在注入崛起的新动能。
今年是“中部地区崛起”提出20周年。今年3月,习在湖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指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又会迎来新一轮高潮”……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面积占全国1/10,人口占全国1/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中部六省均进入全国GDP前20位,经济总量占全国1/5多。近年,中部省会频频以“文旅网红”“经济黑马”的形象出圈,中部地区文旅消费、新能源、新制造业的表现屡屡令人惊艳。
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之下,中部地区崛起呈现哪些新动向、新特点、新的可能性?让我们从十个维度观察和分析。
5月26日,收割机在河南省邓州市文渠镇肖店村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中部六省4亿多亩耕地,约占全国1/4,生产全国近1/3的粮食。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5个在中部。
中部被誉为“中国的厨房”。网上流传一组食品加工业的数字:全国市场上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以及80%以上的速食酸辣粉都来自河南,全国小麦产量第一大省。
“第一大粮仓”的发力点是耕地和种子。2023年,河南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安徽耕地面积约8342万亩,湖北新增耕地面积83.79万亩。湖南耕地面积连续三年“进大于出”,累计净增超50万亩。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也在提升。河南启动新一轮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安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5%,湖南提出要把48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河南为例测算,1500万亩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共计增产粮食33亿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部多省推出种业振兴计划。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制种大省,杂交水稻供种量占全国1/3以上。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建设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岳麓山实验室主任邹学校说。
这是5月27日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一产业园拍摄的一台即将出口的盾构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奠定华夏腹地的地貌格局,造就了中部地区煤、水等品类多样的资源赋存。伴随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中部地区能源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如今除山西外,中部省份已全部成为能源净调入省。
答案的关键词离不开“中”。承东启西的中部地区,具有接近能源供应地和消费地的双向优势。
在我国煤炭、油气、电力等能源跨区域、大尺度调运格局下,中部地区扼守着北煤南运、西气东输、海油内送以及特高压走廊等关键输送通道,肩负着保障能源资源输运和应急安全的重要使命。在我国已投运的39条特高压输电工程中,途径中部地区的多达25条。
除了地理意义上的“中”,在我国能源转型进程中,中部地区在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方面也独具优势。
与能源更富集的西部地区相比,中部更靠近负荷中心,输电网络四通八达,具有较强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到去年底,中部地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全国占比超过1/5。
依托稳定可靠的能源家底、不断涌现的绿色电力,中部省份竞逐算力、大数据等数字化的经济。从“煤都”大同到“水电之都”宜昌,一座座“算力大坝”加快构筑。《中国综合算力评价白皮书(2023)》显示,山西、湖北在算力评价上已进入全国前十。
这是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境内拍摄的风力发电机组(1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闫鑫 摄)
近年来,中部制造业频频出圈,六省各自都有叫得响的产业:湖北的光电子、湖南的工程机械、安徽的新能源汽车、江西的航空产业、河南的超硬材料、山西的能源装备。
在历史上,中部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新世纪以来,经济迅速增加的中国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众多优势产业正好能对接上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中部已经集齐中国工业所有门类,制造业“含技量”引人注目。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的中部地区具有战略性支点的作用。
要发挥好支点作用,中部制造还要弥补本地配套率不高、资源要素不断流出、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稍显薄弱等短板,重点:一是承接“转移”,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落脚点”;二是“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三是科技“转化”,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部制造业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位于江西省新余市的江西新钢集团薄板作业区,无人行车智能库管系统在自动分配行车作业任务(4月2日摄)。新华社发(赵春亮 摄)
中国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院长王凯说,中部地区处在我国东西南北几个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成为当下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地理中心,交通枢纽和通道的新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空运成为逐渐重要的运输方式,中部的区位优势凸显。以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为代表的航空枢纽,可直达亚洲、欧洲、美洲等全球主要经济区。
中部也加快水路建设。中部湖泊众多、河网密布,长江、淮河穿境而过,汉江、湘江、赣江等支流发达。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均沿长江分布,拥有长江干线余公里。
陆上交通的传统强项也在一直在优化。以郑州等城市的“米”字形高铁为代表,中部5省已实现高铁通车里程超过2000公里,山西高铁通车里程也超过1000公里。随着国际班列越开越密,中部地区逐步成为连通境内外的物流通道,网络覆盖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说,中部有望在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可靠性上贡献更大力量,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这是安徽省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在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表现出的吸引人口“强磁力”引人瞩目。
从总量上看,中部地区承载着我国约四分之一人口,其3.63亿的人口规模已相当于美国全国的人口规模;2023年,全国人口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中部地区占据四席,分别为河南、湖南、安徽、湖北。
从结构上看,中部地区不仅有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如河南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410万人,高技能人才550万人;还有着密集的智力型人才,如湖北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
从增量上看,2023年,我国人口净增长前两位的城市就在中部——合肥、郑州,净增数量分别为21.9万、18万。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路径下,中部地区创新节奏不断加快、新兴起的产业加速兴起,其“用人”路径、“留人”土壤发生根本性转变。
“中部地区想要吸引人、留住人,未来要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还要努力发展宜居的生活环境、高效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区服务。先要留住自己的人,再吸引外面的人。”王凯说。
6月15日,京广高铁全线实现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武汉至深圳北的G875次列车经停长沙南站。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论及科创,中部六省此前给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印象。近年,中部六省力争上游,整体“有地位”,局部“有高峰”,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科教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30%;创新主体密集,有8.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21%;产业基础雄厚,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
中部创新的突出特点是,立足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近年来,一批“创新谷”在中部拔节生长:合肥“声谷”拥有2000余家企业,拥有各类专利3万多件;武汉“光谷”集聚42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超5200家;株洲“动力谷”拥有产业链企业400多家,主持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0多项。在“创新谷”带动下,中部地区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未来,中部不仅要在科研平台等“硬保障”上持续发力,而且要在人才教育培训等“软环境”上积极作为,以一流创新文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9月20日,工作人员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声谷”体验中心演示一款带有语音识别输入功能的智能鼠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如果要问,现在我国哪个地方站上了对非经贸合作舞台“C”位?多数人想不到是中部的湖南。
喝一杯埃塞俄比亚咖啡、尝一口卢旺达辣椒、观一眼五彩斑斓的赞比亚宝石……虽然湖南并不是我国对非贸易中体量最大的省份,却是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湖南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再看河南,许昌、郑州等城市的“带货”能力同样不可以小看。全球每10顶假发就有6顶来自许昌,河南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部六省逐渐从对外开放“后卫”成为“先锋”。2023年中国出口贸易十强省份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位列其中。
中部各省已清醒意识到,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是“制度型开放”,其中自贸试验区便是理想的试验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共45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
“积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营商环境,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度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原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喻新安说。
2023年2月22日,演员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邑古城内为游客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洛阳文旅,近年确实出彩。践行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等新理念,大量游客“来一次洛阳,穿一袭汉服,逛一座古都”,这座有数千年建城史的古城成为体验中国文化的头部城市,2023年接待游客1.35亿人次。
洛阳所在的中部地区,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2004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选定六大古文化遗址,五处在河南,一处在山西。
有学者指出,文化不是僵化的,它一直在生长,每一代人都是文化的创新者。洛阳的“汉服秀”、长沙的“夜经济”……丰富多元的文化和消费经济结合,创造大量新的消费场景,激活中部的发展。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表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中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的、原生的、持久的力量。
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2023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中部六省既有我国“最绿”省份,也有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重点地区;既分布着我国第一和第二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同时也有着十分缺水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中部面临一个共同的发展难题: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某一种意义来说,中部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比东部、西部都要突出。
新时代以来,生态禀赋各异的中部六省,奔向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
江西、湖南正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及其强大的“固碳”能力,通过林业碳汇等机制,让“青山”成“金山”。1吨空气“卖”出50元的价钱,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山区上演。而在缺水和森林覆盖率相比来说较低的山西、河南等地,造林绿化工作仍在持续加力。
同时,中部地区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化,今年上半年中部多地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绿色产品产量增幅表现抢眼。
太行罗霄绿意盎然,鄱阳洞庭鸢飞鱼跃……辽阔中部,绿色发展的新故事每天都在更新。
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3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中部六省南北跨度大,纵向串联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与京津冀以北京为中心、长三角依托上海为龙头的发展模式不同,中部地区长期以来没有公认的“火车头”城市。
2016年,武汉、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武汉GDP已超过2万亿元,长沙、郑州、合肥等城市GDP先后超过1万亿元。六省多座城市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这些城市在自身提升能级的同时,也带动区域内都市圈发展。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有望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双火车头”。
专家指出,城市群、都市圈之间如何协同形成合力,是中部城市发展绕不开的必答题。同时,激发农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也是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部地区是国之“脊梁”,“脊梁”硬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昂首阔步新征程更有信心和底气。